走进人文 共创美好
——庆祝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十周年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人文十年,鼓帆续航。
2003年9月30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十年岁月,砥砺前行。学院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秉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办学理念,按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合一的发展思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历经十年,现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政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正在进行人文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已经初步成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用心理、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人文医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历任校领导的支持下,乘学校转型跨越发展东风,学院正在朝向成熟的多学科综合型二级学院迈进。
十年前行,师资队伍日渐壮大。60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我们前行的保证和根本。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0人,讲师33人。基本实现了硕士化,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正在上升。专职教师中,有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一批“四个一批人才”1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级“三育人”先进个人3名,省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4名,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名。
十年努力,教学工作踏实开展。学院承担着70余门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公共课和专业课并驾齐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评估,成绩优秀。3门课程建成校级优秀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建设课程。教师中有15人次获得各类省级教学奖励,其中获省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
十年探索,科研能力逐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医学伦理学建设为校级重点学科。主持省部级课题73项(含教改项目),出版专著28部,主编和参编省级以上统编或规划教28部,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174篇。多次获得国家级学会及省级优秀论文奖或科研成果奖。论文“科研伦理审查在中国——历史、现状与反思”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著作《新市民的社会管理》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十年耕耘,培养质量稳定提高。学院共招收本科生1262名,硕士研究生137名。涌现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人1名,全国助残先进个人1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1名(入围前百),省级先进班集体14个,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23名,省优秀毕业生13名。学生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国家级论文20余篇,省级论文50余篇,申请实用创新专利1项,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项。
十年打造,医学人文异彩纷呈。打造了“医学人文周”、“才溢人文”综合素质大赛、“医学人文论坛”等校园文化品牌。在医学人文周,通过医学人文对话、医学人文讲座、画布上的医学、医学人文征文、医学电影展播、感动中国之医学人物展等等形式,师生一起“走近医学人文,重新审视医学”,领略医学之美,思考医学之真,感悟“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学情怀,促进医学与人文交融,助推卓越医生培养。全校性的人文知识竞赛、连办七届的“才溢人文”综合素质大赛,成为学校文化活动中亮丽的风景线。
十年开拓,社会服务大幅延伸。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的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活动、12355维权热线、“关艾”行动、监狱服刑人员帮教活动、强制戒毒人员帮教活动、社区矫治活动、助残活动、老年公寓敬老爱老活动、中小学青少年成长活动、患者支持活动、宁养(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活动、老区和贫困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支持行动等,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新闻媒体曾多次予以报道。连续性志愿服务项目“重建灾区心灵家园——社会工作在行动”获得了民政部首批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三等奖。
十年发展,得益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大业的推进,有赖于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全体师生的精诚合作。学院全体师生对给予我们扶持、支持、帮助、配合的所有部门和个人永远心存感激,将以感恩之心回馈学校和社会!
人生十年,尚属孩童。人文十载,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再期十年,打造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创造属于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的辉煌,为学校,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