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简介: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有70余年悠久的办学历史。现有教职工81人,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600余人。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地理信息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园林系。近年来,学院以建设西南地区一流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9年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共同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院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4人,副教授25人,讲师20人;聘请特聘教授等知名专家多人;有博士22人,在读博士生6人。有贵州山区地理环境与遥感技术应用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有10余人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有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9人。
学院设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园林、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等本科专业。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环境科学、生态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拥有环境工程、地理教育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理科学2007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贵州省示范专业。地理学2011年被确定为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1992年被批准为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人文地理学获批省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为校级重点学科。
学院与校内其他单位联合建设有“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喀斯特地区关键信息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贵州省山地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独立建设“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一个;牵头建设“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建有“贵州省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科普基地”、有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2个省级评估合格基础实验室;建有岩矿标本室、古生物标本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场所。相关平台拥有设备累计固定资产总值达3000万元;并有多处省内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学院资料室拥有专业中外文藏书数万册、中外文期刊510余种。
学院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院现有本科生1400余人,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多人获全国“第四届海洋知识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三等奖等全国性比赛奖项。
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近100名。每年在校研究生独立承担学校或区县以上科研项目约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多人获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青年优秀论文、全国土地资源优秀论文一等奖、贵州省首届“硕博论坛”一等奖(人文类)、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等奖项。多数毕业生进入高校、政府部门、重点中学等单位工作,部分毕业生考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攻读学位或出国深造。
立足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致力于喀斯特地区土地、水、生物、旅游等资源的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工程、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土保持与石漠化防治、园林景观设计、地图测绘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06年以来主持纵向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与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横向项目400余项。累计各类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核心期刊),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多人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拥有国家土地规划甲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测绘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等资质。学院教师积极承担国土、水利、环保等行业项目,2006年以来主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发整理复垦、水保、环评、测绘等横向项目40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学院与美国、法国等国际科研机构、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学术交流频繁,活跃了科研氛围,提高了科研人员水平。